当前位置:原创书阁>穿越小说>大宋那些年>第八十八章 尴尬的胜利

第八十八章 尴尬的胜利 (1 / 6)

,大宋那些年

恐惧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就像一只狗在漆黑的夜里傻叫。面对恐惧,逃避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懦弱,对付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它。

东线满城之败,西线雁门关的惨败,连续的两记耳光,彻底激怒了大辽皇帝耶律贤,他决定好好地教训一下宋军,一雪前耻。同时,耶律贤也急需要用一场胜利,消除辽军心中两次战败的阴影。辽军在西线战场,怕见那个姓“杨”的,那就回到东线,继续高粱河的神话。

人多力量大,量变会产生质变,群体数目多了胆子也肥,就像海里的沙丁鱼,以前出兵都是十万,这次翻一番,直接整到二十万吧。耶律贤亮出了自己压箱底的王牌军——宫廷卫队,同时向女真、渤海等部落大量征兵,充实军队。

就在耶律贤摩拳擦掌准备再战的时候,大宋皇帝赵光义这时候正忙于全国科举考试。

◆寇准进士及第

太平兴国五年闰三月,太宗朝的第三次科考开始。

本次科考中榜进士当中,出现了一位对大宋乃至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就是刚刚十九岁的寇凖。

寇凖,字平仲,华州下邽人。父亲寇湘在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凖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母亲常常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凖读书,督导寇凖苦学成才。

寇凖天资聪慧,七岁那年的春天,父亲带领他登华山,寇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五言绝句《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十四岁时寇凖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十九岁,寇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

大宋科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殿试,皇帝会亲自向考生们提问,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算是彻底的通关。太平兴国五年闰三月十一日,赵光义亲自策试礼部举人,十四日,亲自策试各科举人。太宗取士,对社会阅历不深的年轻人往往不太感兴趣,在他看来,有学识但缺乏社会阅历的人实在是难堪大任,因此,年纪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

有人建议寇凖把自己的年龄虚报几岁,寇凖道:“我刚准备要踏上仕途,还没有正式当官,难道就要开始欺君吗?”

官二代的寇凖最后顺利通过了赵光义的殿试,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出任巴东知县。

太祖赵匡胤是位马上皇帝,却堪称史上最推崇文治的开国之君,在位十六年,一共举行了十五次科举考试,录取文人一共一百八十八人,平均每次十二三个人。在“太祖碑誓”上,留下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

与太祖相比,赵光义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人,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刚刚即位两个月的赵光义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此次科考,进士科的录取人数一百零九人,诸科录取人数二百零七人,一共录取人数三百一十六人。赵光义觉得这些人还不够,又派人去查太祖朝落第的考生档案,将其中的一百八十四人,全部“赐出身”,就是说这些人不用再考了,直接被朝廷录用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