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原创书阁>其他小说>白洋淀>静修院

静修院 (1 / 2)

我的老师刘因真是个怪人。他放着朝廷命官不做,放着锦衣玉食不享,放着豪华宫殿不住,却偏偏提前住到了墓穴里。可有意思的是,我却当了他的掘墓人。

老师确实有病。我说的是身体。他本来就有风痹病,最近又死了儿子,忧心之余,又得了疟疾。刚过40岁,就变得形体癯瘁,须发斑白。我们做弟子的,都看着心疼。我就劝他,老师,朝政又要更新,大元皇帝既然来了圣旨征召你,你就去吧。你的病不厉害,去了御医肯定会给你治好的。再说了,你去了朝廷,把我们几个弟子带去,我们把静修书院搬到大都去办,那是多好的事情啊!

没想到我的话惹恼了老师。他瞪着眼指着我的鼻子教训道,李道恒你再说这样没骨气的话,你就离开静修书院。你赶紧去驿馆,把使者留下的圣旨和马匹交回,把我这封辞官书让他转给皇上。我不去大都,我就在三台镇!老师话没说完,已经大咳不止了。

我不敢吱声。我诺诺欲退。老师又把我叫住了,还有,回来后,你和梁泰一起,到白洋淀千里堤上,找个好地方,给我造一个墓穴吧!

就这样,老师成了皇帝的不召之臣,我成了老师的掘墓之人。

我和我的师兄梁泰扛着锹镐来到了千里堤上。我们在一个春风吹拂桃花灿烂的开阔处停了下来。就是这里了,梁泰拉住了我,他开始用脚左右丈量着。这里能望见浩浩渺渺的白洋淀,能望见楼阁依稀的安州城,更能望见弥漫着程朱理学之气已成北方泱泱大学的静修院。我仿佛看到了老师清瘦的身影,看到了莘莘学子静神谛听的样子,仿佛听到了老师的洪钟大吕之声: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白沟移向淮河去,止罪宣和恐未公!这是老师那首著名的七律《白沟》。老师世代业儒,感念前朝。地不动,水在流,而天却变了。从这首诗中,我觉出老师还没有从金、宋的笼罩中走进元朝。既然这样,可我不明白,此前老师为什么还有一次出仕的经历呢?

我憋不住,就问已经开始掘地的梁泰。梁泰停止了劳动,擦一把汗水,拉我在桃树下坐了下来。师弟,老师命苦啊,他3岁识字,6岁能诗,7岁能文,可他一出生母亲就难产而死,8岁上父亲和祖父又一起没了。他连给老人办丧事的钱都没有。亏了他的继母领着他找到了翰林侍制杨恕帮忙,才把祖父和父亲安葬了。就因为记挂着杨大人的恩典,想还他的人情,所以老师就在杨大人和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不忽木的引荐下,来到了大都,擢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老师是大儒,但他不单单想读书,他还想从政。因为,太子真金礼贤汉儒,推行新政。老师想完成他父亲没有完成的意愿。他父亲只做了个小小的武邑令,最后穷困而死。老师穷怕了,老师想凭自己的学问博得富贵,兼济天下。所以老师就站在了真金和不忽木的立场上,积极地参与新政。可太子没能斗过忽必烈宠信的阿合马一帮人,他们谗言称太子想夺皇位,结果被皇帝废了太子。真金这回怕了火,竟然惊吓而死,成了朽木。老师寄托在真金太子身上的希望破灭了,他称母亲有病就辞了官,回到了三台镇隐居。对了,道恒,你读过老师那首《秋莲》吗?那就是他回到三台镇写的。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淀清月冷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