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原创书阁>历史小说>逆天明末三十年>第316章 接防回京

第316章 接防回京 (1 / 3)

二月份过了一个压抑的年,可是这适时而来的捷报一下子唤醒了大明军民压抑许久的内心。是啊,大明太需要一场胜利了,捷报到达之后,崇祯皇帝立刻下令拿出私库里不多的库银,皇帝亲自掏腰包大宴群臣,并且与民同乐,允许京师的民众狂欢,同时昭告天下,将捷报的消息一直传送到大明的各个角落,捷报刚一传来,一些闻风而动的官员们就开始上贺表,当然这也是必须走的程序,特别是这是崇祯登基的第一场打仗,先败后胜,虽然跟明金的损失对比起来根本不能说是明朝胜利了。但是其一,破坏了皇太极的战略意图,至少皇太极的战略意图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实现,而且是大打折扣。对皇太极回去之后的执政局面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二,金兵杀入京师,在京师蓟镇,北直隶大开杀戒,不仅仅是损失的问题,更是颜面的问题,这么一来,大明这个老大帝国的面子彻底丢尽,这对崇祯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这么大的帝国竟然被蛮人直接打到京师。虽说崇祯一时半会不能恢复永乐时期万邦来朝,郑和船队深入大洋,传播上国威名的地步。但最起码也不能在周围一群小国面前失了颜面。所以他很是懊恼,对袁崇焕下狱这件事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游弋军在蓟镇很好的打击了金兵,不管怎么说是将皇太极逼退了,这就是胜利。这就为大明挣回了颜面,确切的说是为皇帝挣回了颜面,至少让天下人知道,大明的朝廷不是废物,大明的军队不是废物,还是有能征善战的将军,奋勇争先的士兵,能给入侵大明的敌人以重创的人的。明白了这一点,群臣上贺表的事情就很好理解了,并且是韩爌和孙承宗带头,百官景从,一时间从京师到地方,只要是接到告捷文书的官员,都是绞尽脑汁,将贺表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辞藻华美,核心思想就一个,吾皇圣明,才能有如此能臣战将。

贺表不断的送达京师,让崇祯的案头都被这些官员的花样文章堆满。择日,崇祯率领文武百官献捷太庙,告诉列祖列宗大明的武运在自己手上还没有败坏,大明尚有中兴之望。蓟镇的胜利虽然让大明欢腾,但是也有一种盲目的情绪蔓延开来,很多乐观主义者认为,既然大明的军队这么能打,那不如多从各地抽调精兵,组建一支专门的兵马增援宁锦防线,然后联合宁锦防线的辽东军主动进攻,趁着建虏大战刚止,回国休养立足未稳之际直捣黄龙,主动出击,纵使不能让金国灭亡,也可以夺回萨尔浒之战的全部失地,挤压建虏的生存空间。这种想法听起来很是夸张,金兵受到损失,大明的损失更大,一时半会到哪里调集这么多精兵,可是还别说,就是这种有些夸张的想法,支持的竟然大有人在,首先吏部尚书王永光,礼部尚书何如宠和都御史曹于汴就非常支持这种说法,这几个部门都是不管财政和兵事的,而且文人酸儒居多,这些人一拍脑袋就觉得大明天威浩荡,蕞尔小国也敢冒犯天威,完全可以一鼓作气,趁胜追击荡平建虏。

王永光带头,群臣联名上折子,请崇祯组建更多的兵马,直奔辽东。这些人中,王永光是怀着私心,他原来跟魏忠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是阉党余孽也不为过,崇祯没有整治他反而让他接任吏部尚书的位子已经是给了他天大的恩德,可是王永光怕啊。阉党的烙印就像刻在脑门上一样,说不定哪天崇祯皇帝突然翻脸就摘了自己的乌纱帽。乌纱帽事小,万一顺便把自己的项上人头给摘了,那可就万事休矣了。所以王永光千方百计都想保住自己的官位,弹劾袁崇焕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而此次他带头上折子,第一是因为他是吏部尚书,所谓的天官,当然要在百官面前起表率作用。第二,如果王永光的意见被崇祯采纳,真的组建兵马击败建虏的话,那王永光的威望将在朝廷中达到顶峰,这样他的官位就保住了。所以王永光积极谋划此事,叫上了何如宠和曹于汴二人一起上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